公共屋邨是香港重要的住屋類型,近三分之一香港市民都居於公屋,大家都有着相似的「公屋經驗」,不少人更以公屋仔女自居,對屋邨生活充滿感情。Aiko也是其中之一,在公屋長大,有感於社區不斷變遷,去年開設Facebook專頁「遊走香港屋邨誌」,親身走訪全港258個屋邨,以照片及文字書寫屋邨面貌,為社區留下重要的紀錄。
專頁開設不足一年,Aiko已走訪過半屋邨,發表超過100篇文章,追蹤人數過萬,網友常常留言分享各個屋邨的趣事及細節,有第一身的居住經歷,也有不少人慨嘆新不如舊。屋邨文章意外引起共鳴,Aiko始料不及,卻是一個契機讓自己繼續寫下去。她解釋專頁一開始是以打卡形式輕鬆遊走香港不同的地方,直至某天她路過上水彩園邨,發現邨內氛圍與往日不同,少了水貨客,多了街坊與小朋友,她有感而發,決定將自己的感受寫出來,沒想到反應出奇地好。
「這就是我遊走屋邨的原因,想趁還看到的時候,記錄今天的屋邨,因為很難說三五年甚或一年後會變成甚麼樣。」
新與舊
香港是個不斷變化的城市,但在一些屋邨中,時間彷彿沒有留下太多痕跡,反而淬煉成一種懷舊之美,時至今日依然可以從建築物外觀與公共空間,感受到建築師的心思,譬如勵德邨、樂華邨、彩虹邨、廣源邨等,都別具特色。走遍港九新界,Aiko也有私心之選,尤其喜歡採紅磚設計的廣源邨及被喻為「全港最美屋邨」的祖堯邨。「廣源邨好靚,邨中有個鐘樓,商場由一間間紅磚小屋組成,還有一個已乾涸的水池,屋邨的設計概念很完整。」祖堯邨則以設計多元及公共空間寬敞見稱,依山而建的8座樓宇高低錯落有致,予人舒適的感覺。但有時漂亮卻未必實用,大圍顯徑邨帶有歐陸感,屋邨商場更有一條環迴斜道,第一次行Aiko已覺特別,「但街坊會投訴不實用,電梯只有上行,下行要行樓梯,商場開放式的設計在下雨時好容易撇濕。」
舊不必然是好,新亦非必然不好。自1990年代起,香港的屋邨多以和諧式建築為主,常被詬病一式一樣,但慢慢細看,原來也有驚喜。譬如2003年建成的健明邨,在設計時融入昔日調景嶺平房區的歷史,屋邨更統一以日月星宿作主題;座落於啟德發展區的啟晴邨與德朗邨,同樣融入啟德歷史,遊樂場帶有舊機場色彩,屋邨處處可見飛機形狀的裝置及啟德舊照。
「一路行一路探索就會發現,新屋邨在綠化上做得很好,有些細節位亦很有心思。」
變與不變
一旦開始做,便努力做好這件事。
工作時路過,繞進屋邨拍拍照;無聊時搭上一輛巴士,隨心選個屋邨逛逛;放假時,一口氣跑幾個屋邨,行到腿軟為止。大部分時間,她都隨心而行,不多作規劃,但原來有些屋邨不是想去就可以去,譬如位於禁區的沙頭角邨要有禁區紙才可以進入,赤柱馬坑邨、西貢對面海邨等則要有充足的時間及閒情逸致才會到訪,更甚者有些屋邨將面臨重建,如馬頭圍邨、真善美邨等,要趕在清拆前拜訪,這些都是Aiko面對的挑戰。
她心底也有個時間表,面臨重建或翻新的屋邨會先走訪,盡量記下建築物的吉光片羽。近日網民發現隨着麥當勞分店不斷翻新,1:1的麥當勞叔叔塑像已買少見少,只餘石圍角邨最後一個,而且該邨的麥當勞分店亦進行裝修,讓人掛心麥當勞叔叔能否保存下來。「香港就是變得這麼快,不像歐洲或外國可以有百年建築,我想盡自己所能做個記錄,不想在面目全非後才感到後悔及可惜。」
258個屋邨說多不多,但每個屋邨都盛載不同的人與故事,是城市重要的構成。旅程來到一半,還有許多有特色的屋邨尚未登場,Aiko期望透過文字與照片連繫大家對城市、對社區的愛。「這是很大的推動力,我很享受做這件事,也認識多了社區。」她說。